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时间: 2023-11-16 19:03:41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方剂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去枣增桂姜,加入麻防为解表,术附逐痹知母尪。

【方解】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黄、防风旨在发汗解表并治呕逆。加入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佐以知母消肢体肿,故全方用以治疗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解析:诸肢节疼痛,即四肢关节都疼痛。身体尪羸,即言身体瘦之甚而关节肿大的样子。脚肿如脱,即言脚肿之甚。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气冲饮逆的结果,这是桂枝芍药知母汤的适应证,故用本方主之。

【临证思考】慢性关节炎下肢或腕指关节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并以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有奇效。本方与桂枝茯苓丸合用,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

【辨证要点】关节疼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

【验案】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89520,1966年2月15日初诊。左足肿疼已五六年,近两年加重。经拍片证实;为跟骨骨质增生。现症:左足肿疼,怕冷,走路则疼甚,口中和,不思饮,苔薄白,脉沉弦。此属风寒湿客注关节,治以发汗驱湿,与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10克,白芍10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麻黄10克,生姜12克,苍术12克,川附子6克,炙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七剂,左足跟疼减,走路后仍疼,休息后较治疗前恢复快。增川附子为9克继服,1个月后左足跟肿消,疼痛已不明显。

相关文章: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立方意义,治疗范围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初探针刀配合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肩周炎120例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产后痹45例桂枝芍药知母汤合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8例临床观察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文,组成,方歌方解与临床运用医案

2022-06-21痹证医案

燮理阴阳活用成方—痹证医案邹某,女,54岁。

主诉:手指关节僵硬疼痛一年余。

病史:一年多来,患者右食指掌指关节肿痛,左手无名指、小指第二指节肿胀疼痛,双手晨僵20分钟后好转,无变形,最近左侧股骨头处疼痛。伴有怕冷,时有头晕,有时头项木、痛,口干欲饮。绝经半年,烘热汗出,每天好多次。无恶风、乏力等症,纳可、二便调、眠安。外院化验,类风湿因子56.6 IU/ml(正常值0~20IU/ml),C反应蛋白、血常规等正常。舌质偏暗,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腻,脉弦。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6枚,仙茅9g,仙灵脾15g,知柏各9g,当归9g,巴戟天12g,骨碎补15g,补骨脂15g,葛根90g,威灵仙30g,7剂。

2010年3月22日二诊:服药4剂,手指关节疼痛大减,晨僵只要几分钟即缓解,余症如前。舌脉如前。

处方:守方,加鸡血藤60g,7剂。

2010年3月29日三诊:手指关节疼痛大减,晨僵一二分钟即缓解,股骨头处疼痛近几天亦减轻。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守二诊方。改骨碎补24g,知柏各12g,加石斛30g,14剂。

2010年4月19日四诊:上症基本缓解。予初诊方,加补肝肾之品,7剂。

按语:患者天癸将绝,阴阳失调,畏寒口渴,烘热汗出,正气已虚,风寒易袭,故手指、颈、髋关节或痛、或木、或晨僵。当以补益肝肾,调和阴阳为治疗大法。

桂枝汤与二仙汤均为寒热并用之方,都可用治阴阳失调之更年期综合征。

另,当归六黄汤亦为寒热并用之方,只不过桂枝汤偏温,当归六黄汤偏寒。故,我曾以二仙汤为主帅,桂枝汤、当归六黄汤为两翼,甘麦大枣汤为军师,四方合用,治疗更年期综合征,颇有效果。

也曾用乌梅丸、二仙汤为主帅,桂枝汤、当

归六黄汤为两翼,治更年期综合征亦颇有效。这且不提。

桂枝汤与二仙汤,亦可视为治痹良方。

前者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后者具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

桂枝汤,《伤寒论》中原主治太阳中风等病症。

我对桂枝汤的认识,除一般所谓调和营卫外,还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对桂枝汤的应用,除按方剂辨证的用法外,正是建立在对桂枝汤的一些自己的认识之上的。

桂枝祛风通络而利血脉,《长沙药解》称其“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本草汇言》说它是“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

芍药柔肝舒筋、缓急止痛,《神农本草经》称其能“除血痹”,《名医别录》说它能“通顺血脉”《本草崇原》则谓有“疏通经脉”之功。

这样看来,桂枝、芍药两药一刚一柔,外能祛风,内则舒筋脉、利关节而止痛,是治疗各种痹证的良药。

此外,柯韵伯说桂枝汤能“滋阴和阳”,因此它不仅能治痹证之。

属于实证者,虚证更为适宜,所以桂枝汤治痹证的适用面非常广泛。

仲景有桂枝加葛根汤,系桂枝汤原方加葛根,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后世医家将本方广泛用于颈椎病、肩周炎、落枕。这是因为桂枝加葛根汤不仅能治疗太阳病的某一类型,而且其中所含的桂枝汤本就有治疗各种痹证的潜在作用,加葛根则更适合用于治疗肩颈部的痹证。

仲景有桂枝芍药知母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等 9味药物组成,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后世医家将本方广泛用于各种痹证,将此方作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方。

之所以能这么用,我想与其中有桂枝汤(缺少大枣)也是分不开的。

我还将桂枝汤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此将于腰腿痛案详述,此处不赘。

二仙汤由仙茅、仙灵脾、知母、黄柏、当归、巴戟天组成。

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均为强壮筋骨之良药,现也常用于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

所以,本案患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合二仙汤,加骨碎补、补骨脂、威灵仙补肝肾,强筋骨,是非常合适的。可以说是标本兼治,故奏效颇捷。

倪海厦伤寒杂病论心法笔记(四七)

现在有很多的病都属于情志病,手抖→心在颤,情志病,很容易伤到心。做人,一定不要被感情所左右,当然,人非草木,多多少少也会被感情所动,但是,感情归感情,一定要提得起放得下,不要把一件事情放在心里很久,这样就很容易被感情所伤,特别是现在的女人最容易被伤害,有的因为家庭的锁事,有的因为婚姻的不和等等各种原因,更有甚的小女孩,因为男朋友移情别恋,而伤心很久,这些都是很容易患情志病。

? ? ? 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黄雪梅的病人,全身都在抖,其实,她也是一种情志病,只是她特别的严重罢了,手抖是来自于心颤,情志伤到心以后,就会出现手抖的现象。

? ? ? 当关节里面有问题的时候,有咔嚓咔嚓的声音,我们就会考虑到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以,桂枝汤在经方里面用得很多,经方里面第一个治疗痨症的处方,病人的脉洪大,再看血管都崩起来很大,有的像指头这么粗大的血管,这就是痨证。

? ? ? 痨证的病因在哪里?本来血管不是很大,因为不断地劳动,汗不断的进出,结果湿跑到血管里面去,进入血管里面的水出不来了,慢慢地垒积起来,肌肉里的水跑到皮肤表面去。由于不断的动,就会有很多的水不断地往血管里面跑,肌肉里的水跑到皮肤表面上,就是汗,身体里面的水还是会往血管里面跑,如图所示

?水慢慢地积在血管里面就变成了湿,由于水湿不断地积在血管里面,血管就会变粗变大,这个时候,西医去验血,还是正常的。可是,脉就变得很大了,这就是痨,血脉大为痨。

? ? ? 浮大中空,就好像血管被水泡肿大了一样,要把血管里面的湿清出来,就要靠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痨症的病人可以用。痨症的病人不经累,随便动一下,就会感到很累,吃又吃得很多,就是不长肉。

? ? ? 关节会痛,大部分都是来自寒痛,不断的流汗,就是表虚,身体发疆发硬,就是缩,寒则缩,要去里寒,就得靠生附子。把寒一去,热就到,身体就会软,身体一软就好睡觉了。身体的抽动,用甘味去止痉,止住了抽动,就不会流汗,由于不断的抽动流汗,就要先用药去补汗,把津液补回来。

? ? ? 不断流汗的病人,持续下去,会造成津液枯竭,吃了药以后,病情有改善,效不改方,如果没有改善,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就要在原方剂中加以变动。

? ? ? 当病人吃了药以后,还是不停的流汗,止汗的药不动,那就要增加止痉的药,镇静的药,例如像防风、羌活、独活之类,这些都可以用。羌活,独活这类药,它的性有风的时个不动,没有风的时候,自己动,这种单味的药就可以用在里面。

? ? ? 经方的好处就是这样,主方不动,固定的方子有了,其他单味的特效药,根据病情就可以加进去。这时就需要用到时方,里面的处方都可以用。

? ? ? 虫类的药,在攻坚的时候常会用到,例如像抵挡汤,里面有虻虫,水蛭,抵挡汤一般用在膀胱有蓄血,小便排不出来,小便排不出来是很危险的事情,抵挡汤一下去,小便就可以排出来。

两方加味辨证论治类风湿

参考处方: 独活、当归、党参各9 12克,杜仲、苍术、白术、桑寄生、威灵仙、茯苓各12 15克,白芍12 30克,黄芪15 30克,肉桂3 6克,白芷6 9克,炙甘草6克。

该方适合于风寒湿邪外受、久痹不愈、肝肾亏虚、气虚不足者。

若外受风寒湿邪,日久化热,久病伤正,阴阳两伤之尪痹,表现为肢节疼痛、足踝肿胀、身体虚羸、头眩短气、咽干乏力、恶心欲吐者,方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参考处方: 桂枝、制附子、威灵仙、秦艽各9 12克,清风藤、鸡血藤、忍冬藤、赤白芍各15 30克,白芷、生姜、防风各6 9 克,麻黄6 12克,苍术、白术、防己、知母各12 15克,炙甘草6克。


加减: 若寒重于热、肢节疼痛明显者,可重用桂枝、附子,或加骨碎补、补骨脂、淫羊藿甚至川乌、草乌等,以温阳散寒,提高温经止痛之力;如热重于寒者,可重用知母,或加生石膏、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等,以清热解毒通痹;痛在上肢者,可加姜黄、桑枝、伸筋草,以祛风舒筋活络,引药上行;痛在下肢者,加独活、木瓜、牛膝、薏苡仁,以祛湿通络开痹,引药下行;如表现为腰脊酸痛、腰膝酸软者,可加狗脊、杜仲、桑寄生、鹿角片等,以补肾强督。至于湿热下注,表现为下肢关节肿痛、腰腿酸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根部苔黄厚腻者,可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牛膝、萆薢、土茯苓,以清热除湿通痹,或运用加味二妙散方。

更有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表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失眠与肢节冷痛、腰腿酸冷、脘腹不舒、大便溏者,则可用柴胡桂枝汤加味。《伤寒论·太阳篇》云“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临床借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或有发热、恶寒,或有呕逆,腹诊表现为心下支结,心下痞结或硬满,或支撑两胁,或脘腹畏寒,肢体关节肿胀疼痛,伸屈不利,舌苔黄白相间,脉细弦,辨证属于风寒湿邪阻痹肢体经络气血,兼有郁热者,常有佳效。

临床应用常可配合祝谌予教授的四藤一仙汤,常加用青风藤、络石藤、忍冬藤各15 30克,秦艽12 15克,威灵仙9 12克,白芷6 9克。肩背不舒、上肢关节为主者,加姜黄9 12克,桑枝15 30克;下肢关节痛为主者,加川怀牛膝、木瓜各12 15克;腰腿痛、畏寒肢冷者,加狗脊、川断、桑寄生、杜仲各12 15克;睡眠差者,加合欢皮、夜交藤各12 30克,生龙牡15 30克;发热、咽痛者,加金银花12 30克,七叶一枝花6 9克。应用得宜,屡取佳效。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进喜

文章选自《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年10月刊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