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半夏麻黄丸方解

时间: 2023-11-16 19:23:24

半夏麻黄丸方解

【方剂组成】半夏、麻黄等分。

【用法】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方解】半夏降水饮,麻黄散水气,合之治胃中有水气、心下悸或有浮肿者。炼蜜为丸服量甚轻,亦久病缓治之法也。

【仲景原文解析】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3条: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解析: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这种心下悸可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临证思考】心下悸以茯苓、桂枝适应证较多见,但临床如见表实证明显又心下停饮而心下悸者,可选用本方证。

【辨证要点】表实见心下悸者。

麻黄有毒吗?麻黄的药用价值

中草药里面有很多种类型的植物,一般除了有一些比较矮小的灌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高大的乔木植物,麻黄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草质植物,一般麻黄入药用得比较多,主要有发汗的作用。那么,麻黄主要还有哪些具体的功效作用呢?
【中药名】麻黄mahuang
【别名】木麻黄、结力根、山麻黄、狗骨、卑柑。
【英文名】EphedraeHerba。
【来源】麻黄科植物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草质茎。
【植物形态】小灌木,植株高70~100厘米,木质茎粗长,直立,上部多分枝;小枝较细,节间较短,通常为1.5~2.5厘米。叶膜质鞘状,大部分合生,仅上部约1/4分离,裂片2,钝三角形,长1.5~2毫米。雄球花单生或3~4集生于节上,较小,长2~3毫米,苞片3~4对,雄花的假花被窄倒卵形,基部1/3处合生,雄蕊6~8枚,花丝全部合生;雌球花1~2,也较窄小,窄长椭圆形,珠被管弯曲;雌球花成熟时苞片肉质,红色,呈浆果状。种子常仅1粒成熟。花期6~7月,种子成熟期8~9月。
【产地分布】生于干燥山地,多在悬岩峭壁之处。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等地。
【采收加工】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药材性状】呈细长圆柱形,较多分枝,直径1~1.5毫米,无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1.5~3厘米。膜质鳞叶长1~2毫米,裂片2,稀3,先端锐尖。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气微香,味涩、微苦。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微苦。归肺经、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临床应用】用量2~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多用治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药理研究】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拟肾上腺能神经作用,升血压作用可产生快速的耐受性;对呼吸系统有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可使汗腺分泌增加;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及一定的抗炎作用;具有解热作用及不同程度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可兴奋中枢,影响神经肌肉的传递。有利胆作用,可降低血尿素氮和升高血清胆固醇。可兴奋虹膜辐射肌而使瞳孔扩大;还可以兴奋离体子宫,而对正常妇女则可减少子宫的活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通常表现抑制。可引起血糖升高,但作用弱而不恒定。能抗过敏,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油乳剂有镇痛作用及引起肌肉瘫痪现象,对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麻黄定碱能降低血压。
【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性盐基苄基甲胺等。其中以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占总生物碱量的40%~90%,另含大量微量元素、左旋麻黄碱、伪麻黄碱、左旋去甲基麻黄碱、麻黄恶唑酮等成分。
【使用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半夏、麻黄各等分。末之,炼蜜成丸小豆大,饮服二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
②治人嗜眠喜睡方:麻黄、白术各1.5克,甘草0.9克。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③治内外障眼:麻黄30克,当归身3克。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兰室秘藏》)
④治眼目偏痛及头风:麻黄(烧灰)15克,盆硝7.5克,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普济方》如圣散)
⑤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麻黄1.5克,熟地30克,白芥子6克(炒、研),炮姜炭1.5克,甘草3克,肉桂3克,鹿角胶9克。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⑥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下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60克,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⑦治感冒风邪,鼻寒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⑧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十三枚,麻黄120克,生姜120克,细辛、紫菀、款冬花各90克,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药理作用】
1、发汗。仅在人加热时能增加其发汗量,动物实验尚未证实本品单独应用时有发汗效应。
2、解热。麻黄发挥油及其主要成分松油醇,对正常小白鼠均有降温作用。
3、解除支气管痉挛。麻黄硷和伪麻黄硷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且作用较缓和而持久,故能使呼吸平顺而止喘,亦即所谓“宣通肺气平喘”。
4、利尿。伪麻黄硷有明显利尿作用。
5、升压。麻黄硷能收缩血管而升高血压,其作用缓进而持久,可维持数小时。
6、抗病。麻黄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炙麻黄是什么药材

炙麻黄 味辛、微苦,药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禁忌:体虚自汗、盗汗及虚喘者禁服。 附方: 1.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伤寒论》麻黄汤) 2.治太阳、少阴两感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于细辛汤) 3.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二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4.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言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闷气短 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日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5.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治咳喘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7.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咪,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三温三服。(《金匮要略》越婢汤) 8.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者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 9.治水气病,皮水无汗者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金匮要略》甘草麻黄汤) 10.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1.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者 麻黄三十铢,独活一两,细辛十二铢,黄芪十二铢,黄芩十八铢。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千金要方》引张仲景三黄汤) 12.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 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13.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取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4.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 麻黄三两,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要方》麻黄醇酒汤) 15.治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心下悸动 半夏、麻黄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 16.疗人嗜眠喜睡方 麻黄、术各五分,甘草三分。捣末,服一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17.治流痰及一切阴疽,漫肿无头,平塌白陷 麻黄五分,熟地一两,白芥子二钱(炒、研),炮姜炭五分,甘草一钱,肉桂一钱,鹿用胶三钱。水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18.治疥疮 猪油四两,斑蝥三个,麻黄五钱,蓖麻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大枫子(去壳研烂)一百粒。先将猪油化开,下斑蝥煎数沸,随去斑蝥,再下麻黄,煎枯滤去渣,将大枫、蓖麻肉和匀听搽。(《医学心悟》麻黄膏) 19治病疮疱倒黡黑者 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何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20.治酒皶鼻 麻黄、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将药入酒内煮三炷香久,露一宿,每早晚各饮3~5杯。(麻黄宣肺酒) 21.治内外障眼 麻黄一两,当归身一钱。上二味,同为粗末,炒黑色,入麝香、乳香少许,共为细末。含水,鼻内(口畜)之。(《兰室秘藏》(口畜)药麻黄散) 22.治眼目偏痛及头风 麻黄(烧灰)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脑子各少许。为细末,鼻内(口畜)之。(《昔济方》如圣散)

大枣,枸杞能治失眠一说不靠谱 拿什么拯救

失眠有多种病因,针对病因又有多种方药可以治疗。并不是说一种药就能治所有的失眠。著名中医专家任启松谈到失眠时,曾根据自己经验总结了多种证型和用药。而这些证型和用药也只不过是一部分而已。

失眠常用方剂:
(1)伤食不寐:保和丸 山楂,神曲,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连翘,莱菔子,生姜,大枣.
(2)心下痞,不寐: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甘草,大枣.
(3)上半夜不能入睡:阳不能入阴 暖水燥土兼降金水.
砂半理中汤宜之.砂仁,半夏,附子,茯苓,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4)下半夜易醒,醒后难以入睡:
柴芍二陈龙骨牡蛎汤. 柴胡,白芍,陈皮,半夏,茯苓,龙骨,生牡蛎,甘草.生姜. 亦治睡眠浅.。易惊醒是有下寒,中下寒,加姜附。一部分人服温阳药后,睡眠改善,但易早醒,是因阳升稍过,或含藏不足。
天魂地魄,地魄不收,神魂不藏,夜不能寐。病阴虚。
地魄汤 半夏,牡蛎,玄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干姜附子汤主之.
(5) 土湿木郁,神魂失藏,虚烦而不得眠:酸枣仁汤 炒枣仁,川芎,茯苓,甘草,知母
(6)火泄烦生,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 黄芩,黄连,阿胶,白芍,鸡子黄.
(7)阳明腑病,胃家实,不得眠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百合地黄汤,温病诸承气汤.
(8)伤精失眠 桂枝龙骨牡蛎汤 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
(9)阳衰土湿,身重,心下悸,不寐 半夏麻黄丸 半夏,麻黄.
(10)胃气虚逆,卫行于阳,却不得入阴,故目不得瞑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
(11)顽固性失眠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蛎,黄芩,甘草.
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12)相火上扰,不寐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黄连温胆汤 黄连,竹茹,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枣.
(13)少阳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 猪苓汤 阿胶,滑石,茯苓,猪苓,泽泻.
(14)土湿胃逆,相火不藏,惊悸不寐 金鼎汤 茯苓,甘草,桂枝,白芍,龙骨,牡蛎,半夏.
(15)土虚,微畏寒,不寐 茯苓四逆汤 茯苓,人参,干姜,甘草,附子.
(16)血亏不寐 桂枝胶苓汤 桂枝,当归,白芍,阿胶,白术,茯苓,干姜,甘草.
(17)水气滞胸,郁成湿痞,凌侮宫城,致心神烦扰,不得眠睡.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茯苓,陈皮.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18)中虚,金不能收,不寐 半夏厚朴生姜人参甘草汤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