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人参白虎汤合二冬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医案

时间: 2023-11-16 22:24:29

人参白虎汤合二冬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医案

王x,37岁,农民。1971年8月2日初诊。口干发渴,每天饮水十碗之多,小便无度,今已三个月余,经当地医院检验血和小便,已确诊为“糖尿病”,曾服D860、降糖灵,仍无大效果。

证见:渴而多饮,饮后即尿,小便量多,头晕心慌,全身乏力,体质日益消瘦,食欲不佳,口干心烦,二目无神,稍劳则出虚汗,体重减17斤,大便困难。

检查:脉象虚数无力,舌质淡红、无苔。尿糖(++++)。血压80/50mmHg。

辨证:心肺阴虚,胃热乏津,津液日益耗伤,胰脏功能失调而致口渴引饮,小便过多,证属上消病。

治则:清养肺胃,生津止渴。

方药:人参白虎汤合二冬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20g,北沙参20g,天、麦冬20g,石斛30g,天花粉30g,生山药30g,生石膏30g,知母15g,山萸肉15g,生绵黄芪30g,生地20g,乌梅20g。连煎两次约1000m1,每服200m1,一天服尽。控制饮水量,以药汁代茶服。切忌含糖多的食物,以吃豆类食物为主。

另服:猪胰脏汤:猪胰脏一个,米醋50m1,将胰脏切碎,放锅内,水、醋各半倒入,文火煮之约一小时许,食胰喝汤,每天一个,坚持久服。

9月5日二诊;服一个月口干发渴减轻,喝水减半,解小便相应减少。精神好转,但机体瘦弱。脉虚缓无力,舌质淡红,舌苔微现。血压90/60mmHg。验尿糖(++),继服。

10月9日三诊:口渴止,大、小便正常。食欲好转,面容转华。验尿糖:少量。血压100/70mmHlg。脉缓而弱,舌苔微现淡白色。但自述阳痿不起。此属肾气大虚,体质未复之故。处方:生、熟地各15g,山萸肉15g,山药30g,北沙参30g,太子参20g,生黄芪20g,杞果15g,五味子15g,大云15g,天、麦冬各20g,知母15g,天花粉20g,山楂20g。每日服一剂。连服一个月,逐渐恢复健康。经访问未再发作。

按:上消之病,热在上焦,心肺阴虚,胃火灼津,津液不布,胰脏功能失常而致大渴引饮、小便倍增。本例患者虽常服D860及降糖灵等未能控制症状。遵仲景白虎加人参汤合二冬、沙参、花粉,石斛、乌梅等大养三阴而清热生津止渴,加山萸肉、黄芪益气养阴,合猪胰脏之血肉有情之品以恢复胰脏功能。

——本段摘自《医案丛刊 杂病论治》

鬲消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鬲消的症状 5 鬲消的病因病机 6 鬲消的辨证治疗 6.1 肺热津伤 6.1.1 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方药治疗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6.1.5.2 推荐食疗方 6.2 燥热伤肺 6.2.1 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治法 6.2.4 针灸治疗 6.3 上消的针灸治疗 6.4 推拿疗法治上消 6.5 艾灸疗法治上消 6.5.1 方一 6.5.2 方二 7 关于消渴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鬲消的方剂 2 治疗鬲消的穴位 3 治疗鬲消的中成药 4 鬲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鬲消 1 拼音 gé xiāo

2 英文参考 upper diabet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upper consump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iabetes involving the upper warm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鬲消为病证名[1]。鬲,通膈[1]。即膈消[1]。为消渴的一种[2]。即上消[3]。

上消(upper consumption[4])为病名[2]。消渴的一种[2]。又称膈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鬲消(《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消心(见《证治要诀·三消》)。是指上焦燥热,以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为主要表现的消渴[4]。多因心肺火炽所致[2]。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张志聪注:“鬲消者,鬲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

《证治要诀·三消》:“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

4 鬲消的症状 鬲消患者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4]。

肺热津伤者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5]。

燥热伤肺者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5]。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

5 鬲消的病因病机 鬲消多因心肺火炽所致[2]。亦可因命火上浮致病[2]。

6 鬲消的辨证治疗

6.1 肺热津伤

上消·肺热津伤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fluid consumption due to lung heat[4])是指肺热内盛,耗伤津液,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5]。

6.1.1 症状 患者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6][7][5]。

6.1.2 证候分析 肺脏燥热,津液失布:肺热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胃火炽盛,水谷腐熟过度,故多食易饥。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下移大肠,故见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6][7]

6.1.3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6][7]。

6.1.4 方药治疗 《医碥·消渴论》:“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上肺则为上消。……以八味肾气丸,引火归元,使火在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俾肺受湿润之气而渴疾愈矣。”

可用消渴方、麦门冬饮子、二冬汤、人虎白虎汤、止消润燥汤等清心肺,兼清其胃[2]。

可用消渴方[备注]消渴方(《丹溪心法》):黄连末、天花粉末、生地汁、藕汁、人乳汁、姜汁、蜂蜜加味治疗。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清热;佐黄连清热降火;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6]

若脉洪数无力,烦渴不止,小便频数,乃肺肾气阴亏虚,可用二冬汤[备注]二冬汤(《医学心悟》):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甘草、人参、荷叶,方中重用人参(亦可用沙参代)益气生津;二冬、花粉、黄芩、知母清热解渴。[6]

如苔黄燥,烦渴引饮,脉洪大,乃肺胃热炽,耗损气阴之候,可用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以清泄肺胃,生津止渴。[6]

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参用丹参、山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疗效果。[6]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上消患者建议食用天花粉、兔肉、百合、水梨、鸭肉、银耳、麦冬、枇杷等[7]。

6.1.5.2 推荐食疗方 1.五汁饮(《温病条辨》)将鲜芦根和麦门冬洗净后,压汁去渣,取麦门冬汁10g,鲜芦根汁25g;荸荠、梨、藕去皮后,榨汁,取梨汁30g,荸荠汁、藕汁各20g。将上述汁液混合均匀,温服、冷饮均可,不 *** 频饮。脾虚便溏者忌服。[7]

2.天花粉粥(《备急千金要方》):天花粉20g,洗净切片煎汁,同粳米60g煮粥;或以粳米加水煮粥,将熟时加入天花粉,再煮至粥熟即可。每日2次食用,脾胃虚寒而便溏者禁用。[7]

3.神效煮兔方(《太平圣惠方》):将兔去皮和内脏,洗净切块,与桑白皮100g同煮至烂熟,尽力食肉,并饮其汁,每日1次。[7]

6.2 燥热伤肺

上消·燥热伤肺证(upp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rynessheat injuring lung[4])是指燥热犯肺,耗伤气津,以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上消证候[5]。

6.2.1 症状 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多食易饥,小便量多,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8][5]。

6.2.2 证候分析 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故烦渴多饮、口干咽燥。胃火炽盛,水谷腐熟过度,故多食易饥。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小便量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燥热下移大肠,故见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数,为内热炽盛之象。[8]

6.2.3 治法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8]。

6.2.4 针灸治疗 [8]

处方: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穴为主。取少府、心俞、太渊、肺俞、胰俞、鱼际穴。肺之背俞穴肺俞,肺之原穴太渊可补益肺阴。配肺经荥穴鱼际以泻肺热。心俞及少府以泻心火,助其清肺泻热。胰俞为治消渴的经验效穴。

随证配穴:烦渴引饮者,加廉泉、内庭。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

6.3 上消的针灸治疗

取胰俞、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等穴为主。上消加尺泽、照海、金津、玉液;口干甚加廉泉、承浆;嘈杂善饥加关门、内关;目昏糊加光明、行间;头晕加上星、百会;畏寒肢冷加灸命门、关元。[9]

6.4 推拿疗法治上消

[10]

选穴:肺俞、胰俞、心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左右结构:?法在背部脊柱两侧施术,约6分钟,重点在肺俞、胰俞、心俞和局部阿是穴。用一指禅推法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第一侧线,往返操作约5分钟。指按揉肺俞、心俞、胰俞、中府、云门、气户、库房、手三里、阳陵泉,每穴约1分钟。用拿法拿上臂、前臂,约3分钟。

6.5 艾灸疗法治上消

6.5.1 方一 [11]

选穴:肺俞、胰俞、鱼际、太渊

灸法:艾条回旋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或平时可以间隔1~2天施灸1次,应长期坚持。

6.5.2 方二 [12]

取穴:

①组? 足三里、中脘穴;

②组? 命门、身柱、脾俞穴;

③组? 气海、关门穴;

④组? 脊中、肾俞穴;

⑤组? 华盖、梁门穴;

⑥组? 大椎、肝俞穴;

⑦组? 行间、中极、腹哀穴;

⑧组? 肺俞、膈俞、肾俞穴。

配穴:上消证,口渴甚者,加内关、鱼际、少府穴。

灸法:每次选用1组穴位,8组穴轮换使用,采用隔姜灸法。取厚0.3~0.4cm的姜片放在穴位上,上面放置大小为1.5cm×2cm、重0.5克的艾炷,点燃施灸。每穴灸10~30壮,隔日1次,50天为1个疗程。

7 关于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4][13])为病名[14]。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14]。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6]。严重时可出现神经衰弱、继发性急性感染、肺结核、高血压、肾及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10]。

(1)消渴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4][9][4][13]。

(2)消渴指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14]。《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14]。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为主症的一种消渴病[1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

根据症状及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消渴可分为上、中、下三消[14][9]。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8]。多因过食甘肥及情志失调,引起脏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9]。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为其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机,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6]。

在治疗时除了滋阴治本,清热治标外,其他情况均当兼顾,还可以配合单方草药,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6]。针灸治疗消渴,对于早、中期患者及轻型患者效果较好,对病程长而病重者应配合药物治疗[8]。

消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而尿崩症具有多饮、多尿等症状,亦可参照治疗[8]。神经性多尿、急性热病之烦渴等,也均属本症范畴[9]。

详见消渴条。

8

经方医案之真武汤合四逆汤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症。内经认为,消渴症发病与体质虚弱、过食肥厚油腻、情志因素等有关。明代中医根据前人论述,对消渴症做出更精确的描述,烦渴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多饮为下消。上、中、下消的病变部位,主要与肺、脾胃、肾有关,尤其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糖尿病典型三多一少的症状。中医认为消渴病日久,则发生以下两种病变:一、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相关,这与今天并发症的理论是一致的。现分享我一医案:

刘某某,女,52岁。患糖尿病9年,2019年、2021年曾2次住院治疗,症状有所改善。2021年3月25日求诊。患者面色萎黄,全身乏力,善饥多食,口渴多饮,尿频口甜,四肢逆冷,脉沉无力,舌苔白腻,舌质淡。空腹血糖17.54mmol/L,尿糖(+++)。

证属:脾肾阳虚。

方拟:真武汤合四逆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20g,先煎半小时。茯苓30g,白芍30g,炒白术30g,干姜10,桂枝30g,麻黄10g,先煎十分钟。

7剂后口渴大减,四肢得温,诸症改善,效不更方,再服7剂,空腹血糖6.44mmol/L,尿糖正常。后以金匮肾气丸口服1个月,半年后微信随访未见病情反复。

体会:很多消渴病人,久施养阴清燥套药套方罔效。细审其证,并无阴虚之象,虽见口渴无舌红少津,反多舌淡齿痕、苔滑之象。且每多阳衰诸症,其口渴者乃因肾阳虚衰,气不化津,津不上达所致;有降无升,故小便清长;脾不散精,精微不布,随小便排出,故多食善饥。对此《金匮要略》已有明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药测证,显系肾阳虚衰,不能蒸腾津液,气虚不能化气摄水。治宜温肾健脾以化饮,消除致渴之源。临证凡消渴无明显热证,舌不红者,余皆以真武汤治之。体会用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附子用量多在20g以上,最多用到50g,方可奏效。茯苓、白术亦多在30 50g。对于阳虚而阴竭者,需配人参气阴双补,神而明之。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