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养生之道>中医综合>方剂功效

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湿毒头肿

时间: 2023-11-16 22:52:41

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湿毒头肿

赵xx,男,13岁。〔主证〕4天以前,曾食苋菜团子,又外出晒太阳,后即头肿如斗,二目闭封,唇厚外翻,胸高而肿,按之凹陷,口干不欲饮水,小溲黄而短少,呼吸正常,语言清楚,舌苔厚腻,脉象缓而有力。

〔辨证〕正当暑令,内为湿郁,外受湿热,内外之湿搏结不解,以致阳气失宣,有趋化热之势,审系湿重于热,当属湿毒之候。

〔治则〕宜辛温宣化为主,行散渗湿为辅,以求表里两解。

〔方药〕净麻黄12克 薏苡仁18克 炒杏仁9克 赤小豆(打)30克 大连翘24克 大青叶9克 生甘草4.5克

按:此方系《金匮要略》麻杏薏甘汤,《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组成。本证是内外合湿,而以外湿为重,首用汗法以散在表之水湿。由于肿势偏上偏外,故以麻黄、杏仁宣通肺气,疏解在表之水湿;生薏苡仁、甘草益脾渗湿,以运化在里之水湿;赤小豆、连翘、大青叶等品均为清热解毒散结之药,使热邪从小便而去。

这是表里合治,而以治表为主,重用辛温之麻黄,故药后头汗续出,身亦得以微汗,头面浮肿明显消退,二目能睁,唯化热之势尚未尽除,致使舌略披薄黄苔。此在表之水湿已解,在里之湿热待清,遂拟转汗为清之第二方服。

方二:薏苡仁15克 赤小豆(打)24克 大连翘15克 滑石渣9克 地肤子9克 生甘草3克

上方加清热利湿之滑石、地肤子,减去麻黄、大青叶、炒杏仁。药后头面浮肿已消八九,小溲量多,黄腻苔退,脉象已趋缓柔。唯皮肤略红,此为湿热有向外之机,故以因势利导之法,于上方去赤小豆、连翘、滑石、甘草,加益脾走表之冬瓜皮,开肺上升之苦桔梗,清轻下降之通草,使邪从表里尽除。

方三 :薏苡仁15克 地肤子9克 冬瓜皮24克 苦桔梗1.5克 白通草3克

服后诸证均退,前后仅服汤药3剂,痊愈出院。

杏仁即苦杏仁,系蔷薇科山杏或植物杏之种子,为落叶乔木,种仁供药用。苦杏仁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肺、大肠二经,有祛痰止咳,疏肺定喘,下润肠燥之功用。杏仁如配麻黄可宣肺走表发汗,故此例头肿如斗,胸高而肿,按之凹陷,得汗而消,正如仲景所云“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又有一种甜杏仁甘平无毒,功专润肺,善治虚劳咳嗽。杏仁古无甜苦之别,在《神农本草经》上称为味甘,到《别录》后多称为甘苦,《本草备要》则称辛苦甘温,元代《饮膳正要》载有巴旦杏仁(甘平,形扁皮白、润肺、化痰、止嗽),始分甜苦二种。苦者泄肺,多用于实证;甜者润肺,多用于虚证。虽然甜苦杏仁均可入肺,善治咳嗽,但有表里虚实之分,故临床用之有所不同。多食杏仁,可以中毒,在炮炙上,多将苦杏仁沸水浸泡,剥去皮尖,微炒捣用。本草记有“双仁者杀人”之说,其实单仁者多食亦可杀人,古时有服“杏丹”长寿之法,李时珍斥为“其说妄诞可鄙”,这完全是正确的。在《本草纲目》上有“食杏仁多,致迷乱将死,用杏树根切碎煎汤服即解”的记载,可知当时对杏仁中毒,已是相当注意。

大青叶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田圃栽培或野生,叶及根(板蓝根)供药用。性味苦咸大寒,根苦寒;叶入心、胃二经,根入肝、胃二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之功用,本案湿毒用此,以防化热入于血分,故佐用之以清热解毒。

滑石又称画石,为单斜形之矿石,多数为纤维状、块状、粒状或叶状,间有斜方柱状结晶体,有脂肪状或真珠状光泽,质柔滑而腻,故名滑石。以色青白、软而滑腻者为佳。滑石之小渣块为滑石渣。将小块滑石水飞研粉,放入水缸中沉淀,取浮面层,去水晒干切块,即为飞滑石,或称水飞滑石。滑石性味甘寒,入胃、膀胱二经,有利尿、渗湿、清暑之功用,六一散即以此品为主药。本例患者用之,可清利水湿,使湿热下走膀胱而解,阴虚无湿热、脾虚下陷及孕妇均忌用。

冬瓜皮为葫芦科,冬瓜属,一年生蔓草,皮即冬瓜外层果皮刮下即成。性味甘,微寒,入脾、胃、大肠、小肠四经,皮有消水肿的功用。如五皮饮即用此,本案三方用冬瓜皮是取其入脾能走肌表,使水湿从外而解。

——本段摘自《临证治验录》

《本草精荟》:发汗平喘: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出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立秋至霜降期间采收,阴干切段。常用有生用与蜜炙之分。

一、功效应用

麻黄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特点宣散温通,发汗力猛,是中医“汗法”中最具有代表性中药之一,乃发汗解表之要药。

常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证的治疗。

麻黄虽功效有三,实际都相互联系。麻黄辛温发散力强,乃发汗常用之药,故入肺经。其性善开表闭,宣通肺气,故善治风寒束表、郁里化热所致的咳喘之症。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肺主皮毛,亦主一身之表,麻黄能开宣肺气,发汗散津,自然能疏利膀胱经气,有利水消肿之功。凡临症应用麻黄,虽不得汗而但见其小便通利,也是见效的表现。

中医治病有所谓“八法”,其中尤以汗法最难掌握。发汗方剂虽多,但多以麻黄为主药的方剂为主。因此广义而言,想学习好中医治病“八法”中的汗法,就是要先学好中药麻黄的应用。在疾病的治疗中,想用汗法治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以麻黄为例,如用量少了,则发汗之力不足,病不得祛;若用量过了,则发汗又太过,又易伤阴动血而加重病情。怎样掌握发汗程度,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实是中医学里最难的一部分内容。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别录》:“通腠理,解肌。”

《本草纲目》:“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

《长沙药解》:“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

《本草备要》:“入足太阳膀胱,兼走手少阴、阳明而为肺家专药。发汗解肌,去营中寒邪,卫中风热。调血脉,通九窍,开毛孔。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咳逆上气,痰哮气喘,赤黑斑毒,毒风疹痹,皮肉不仁,目赤肿痛,水肿风肿。”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乃发汗解表之要药。治以上诸证,常配伍桂枝、杏仁、甘草,即中医“汗法”第一方麻黄汤。然此方发汗力峻,现很少有人只单用原方,多加减化裁后应用。临症用途广泛,当重点学习。

《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张锡纯言:“麻黄为发汗之主药。于全身之脏腑经络,莫不透达,而又以逐发太阳风寒为其主治之大纲。”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麻黄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咳喘,常配伍杏仁、甘草,即三拗汤。

若治外寒内饮之咳喘,痰多清稀者,常配伍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等,即《伤寒论》治痰饮第一方小青龙汤。

若治热邪壅肺之高热喘促者,常配伍石膏、杏仁、甘草等,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有表证。麻黄既能上开肺气,发汗解表,又可下输膀胱,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治风邪袭表、肺失宣降之水肿,常配伍石膏、生姜等,即越婢汤;若一身面目悉肿,小便不利,可再加白术,即越婢加术汤。

张锡纯言:“受风水肿之证,《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祛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证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

4.用于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麻黄有散寒通滞之功。治疗风湿所致周身疼痛,常配伍薏苡仁、杏仁、甘草等,即麻杏苡甘汤。

若治寒湿痹痛,常配伍白芷、桃仁、红花、赤芍、桂枝、细辛等,共奏温经活络,祛瘀止痛之功,即麻桂温经汤。

若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常配伍熟地、肉桂、鹿角胶、白芥子等,即阳和汤。

若治卒中风,症见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风湿痹痛之证,常配伍防己、人参、桂心、防风、附子、黄芩等,共奏祛风散寒,益气温阳之功,即小续命汤。此方乃中医“开玄门”之法,最为高深,学者须慢慢领悟,不可操之过急。

三、用法用量

麻黄常入煎剂,也入丸散。大剂量应用时,宜先煎去沫。

《伤寒论》中用麻黄要求“去节”,现代研究,麻黄节成分与麻黄没有区别,只是含量少些,再加上去节很难加工,所以今天所用之麻黄,多不用去节。

麻黄入药有生用与炙用之分,一般用于解表多生用,用于平喘炙用或生用。

麻黄的应用剂量与想要达到的疗效有直接关系,若只用几克可宣通肺气,调畅气机;常用量十余克,可宣肺平喘,利尿消肿;若想温肺化饮,开宣肺闭,用量则要更大一些,一般可用到十余克甚至几十克以上。

最难掌握的,还是用麻黄类方剂发汗之用,想通汗法治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这方面李可经验值得参考。李可用麻黄,用量较大时往往单独煎煮,煎煮过程中要去沫,服用时采用小量兑服,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反应,灵活加减用量的方法。若是药以中病,达到了发汗的目的,就把麻黄用量减到维持量或弃之不用。以防矫枉过正,发汗太多伤了阴液。此法最大优点在于灵活与安全,值得参考学习。此外,李可凡用大剂量麻黄时,为防止病人出现眩晕等不适,常配伍蝉蜕、白果等监制之药,内中机理与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陆九芝言:“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能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汪昂言:“发汗用茎去节,煮十余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汤略泡,晒干备用。亦有用蜜炒者。”

四、应用注意

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忌用。

广义而言,中医汗法中的禁忌症,实际上就是麻黄的禁忌证。如《伤寒论》麻黄汤的“麻黄九禁”,也同样适用于麻黄,具体内容可参考麻黄汤相关内容。

现代应用,有高血压、心脏病、脱水及出血类疾病患者,都要慎用。

——中医实战笔记:20.11.5夜

#中医实战笔记#


?中医治疗水肿有特效

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与肺、脾、肾、三焦各脏腑密切相关。依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阳水、阴水二类,常见于肾炎、肺心、肝硬化、营养障碍及内分泌失调等。

临床上根据水肿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水肿仅发生于眼睑、眶下软组织、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指压后可出现组织轻度凹陷,平复较快。有时早期水肿,仅有体重迅速增加而无水肿征象出现。

中度:全身疏松组织均有可见性水肿,指压后可出现明显的或较深的组织凹陷,平复缓慢。

重度:全身组织严重水肿,身体低垂部皮肤紧张发亮,甚至可有液体渗出,有时可伴有胸腔、腹腔、鞘膜腔积液。

(1)宣肺利水:主要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2)、利水消肿: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3)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本法适用于脾阳虚弱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胸闷,纳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脉滑沉缓。常用方剂为实脾饮加减,药物有:茯苓、白术、附子、干姜、厚朴、木香、大腹皮、木瓜、草果、甘草,可加猪苓、泽泻、党参、黄芪等。

(4)温肾利水:适用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一)阳水主证:发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yin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方义:阳水为,系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主证:发病较缓,足跗水肿,渐及周身,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复平较慢,皮肤晦暗,小便短少。或兼脘闷,纳减便溏,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或兼腰痛腿酸,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取足太阴、少阴经穴为主。针刺用补法,并用灸法,以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处方:脾俞 肾俞 水分 复溜 关元 三阴交方义;yin水病因脾肾阳虚,针灸脾俞、肾俞、复溜可温脾肾元阳,促三焦气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肿;灸关元培补元气以温下焦;补三阴交健脾利湿,通利小便。

「其它疗法」

耳针取穴:肺、脾、肾、三焦、膀胱、皮质下方法:每次取2-3穴,中等 *** ,隔日一次。也可用耳穴埋豆法。

1、冬瓜羹

制法:约500g去鳃、鳞和内脏,冬瓜500g切成小块状,葱白约20g洗净,加水适量,煮至鱼烂汤稠,加少许盐,趁热食。如市场缺乏,可以鲫鱼代之。

适应症:各种所引起的水肿均合适服用。

禁忌症:有狐臭的人食葱后发汗,臭味会加重。肾功能差的要按比例减量服用,因鲤鱼含颇多蛋白质。

2、牛肉羹

制法:牛肉500g,干姜及醋各30g,水适量,同煮至牛肉烂熟,食肉饮汤,可以助膳。牛肉可用黄牛或水牛肉,洗净用。醋用米醋。

宜忌:适合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有肾功能严重损害、代谢性酸中毒者不宜服用。

3、茯苓饼

制法:茯苓磨成粉状,加等量的粳米粉和白糖,用水调稠糊状,然后用文火煎烙成薄饼,作点心用。

宜忌:可用于一切水肿,对特发性水肿尤为合适,因为有利尿消肿和宁心安神的作用。本方含糖颇多,有糖尿病者不宜

4、玉米须白茅根薏苡仁粥:玉米须、白茅根、薏苡仁各50克。先将玉米须,,煮沸约,去渣,用其汁将苡仁煲烂。

5、瓜皮苡仁粥:冬瓜皮、西瓜皮、苡仁各50克。先将瓜皮煮水,煮沸约,去渣用其汁将苡仁煲烂。

6、芦根、竹叶苡仁粥:芦根、淡竹叶、苡米各50克。先将芦根淡竹叶煮水,煮沸10分钟去渣。用其汁将苡仁煲烂。

7、野鸭一只,去毛,从 *** 处开口取出内脏,将去皮衣的大蒜头30克塞入鸭腹内,缝合切口,蒸熟食用 (淡食为宜) , 两天吃一只,连服数只。可治慢性肾炎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8、治脾虚水肿或泄泻等:猪肚1个,用食盐搓洗干净,塞入水发去心莲子40粒,放锅内加水煮熟,煮熟后捞出猪肚切丝; 莲子取出与猪肚共放盘中,加入香油、食盐、葱姜蒜适量拌匀调味食用。有健脾益胃、补虚止泻作用。适用于饮食欠佳、食少消瘦、脾虚泄泻、水肿病。

10、野鸭赤豆汤:野鸭一只去毛及内脏,赤小豆10--50克,陈皮3克 (或加花生米100克, 冬瓜皮50克) ,同煮汤食用。可治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水肿。

赤小豆的功效与作用

……

配白茅根,在增强利水消肿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凉血通淋之功。可用于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淋闭尿血等证。

配瓜蒂,酸苦涌泄,催吐作用甚捷。又得赤小豆护中保胃气,使快吐不伤正。可用于痰涎壅塞胸中,宿食停滞上脘丽泻利不能及者。

配鲤鱼, 《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

配鸡子白 《药性论》:“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

配麻黄, 二药均可利水,但赤小豆清热利湿而消肿,并能解毒,麻黄宣畅肺气下达膀胱丽利水,相配有宣肺利湿,清热功效。

配商陆,赤小豆清热利水,商陆排泄水湿,相配有逐水除胀作用,常用于水肿胀满等症。

方剂制剂


赤小豆汤(《圣济总录》) :本品、桑根白皮、紫苏茎叶。本方用治脚气气喘,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麻黄、连翘、本品、杏仁、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甘草。本方用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者。”

赤小豆散(《圣惠方》) :本品、丁香、黍米、瓜蒂、熏陆香、青布、麝香。本方用治急黄身如金色者。

赤豆薏苡汤(《疡科捷径》) :本品、薏苡仁、防己、甘草。本方用治湿热气滞瘀凝所致大小肠痈。

消疹汤(《本草纲目》):本品、荆芥穗。本方用治风瘙瘾疹。

治消散(《备急千金要方》) :本品、人参、甘草、瞿麦、当归、猪苓、黄芩、白蔹、黄芪、薏苡仁、防风、升麻。本方用治痈疽疮毒。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 :本品、当归。本方用治湿热蕴毒,积于肠中,形成痈脓。症见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

赤小豆散(《证治准绳·疡医》 :本品、薏苡仁、甘草。本方用治胃痛初起,中脘隐痛微肿,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无咳嗽,咯吐脓血,脉洪数者。

赤苓散(《干金翼方》) :本品、茯苓、玉竹、雄黄、甜瓜蒂、炙甘草。本方用治黑疸,皮肤、大便皆黑者。

铁箍散(《北京中成药规范》 北京市药品标准 1980年) :芙蓉叶、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白及、赤小豆、五倍子。剂型:散剂,每袋1克,用法:外用,蜂蜜适量,调敷患处。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各种痈肿疮疖早期,红肿坚硬瘀痛,及未溃乳疮,焮热瘀痛,若已成脓可使其破溃。

赤小豆副作用

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凡药三分毒!无论是什么药都有它的副作用,赤小豆亦不例外。虽然赤小豆有减肥的作用,但久食赤小豆则令人黑瘦结燥,严重时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还有就是阴虚而无湿热者,及小便清长者忌食赤小豆。被蛇咬者百日内食用赤小豆的话,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遗症。

【和合宜忌】


消瘦人不宜服。

赤小豆能通利水道,故尿多之人忌食;蛇咬伤者,忌食百日。 鲤鱼与红豆同煮,两者均能利水消肿,在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正是因为利水功能太强,正常人应避免同时食用二者,尽量隔几个小时再食,是否可以同食因人的体质不同而异。

本品有两种,应注意区别。正品种脐为白色,状呈窄长线形,另一种是一种植物的种子,叫“相思子”,种脐及附近呈黑色,下半部为朱红色或赤褐色,有毒,不入药,两者必须分清,不可混淆。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食疗本草》:“久食瘦人。”《随息居饮谱》:“蛇咬者百日内忌之。”

【适宜人群】

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力更好;适宜产后缺奶和产后浮肿,可单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适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赤小豆食物相克】

鲤鱼与红豆同煮,两者均能利水消肿,在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正是因为利水功能太强,正常人应避免同时食用二者,尽量隔几个小时再食,是否可以同食因人的体质不同而异。

宜:

赤小豆 南瓜

南瓜是低热量的特效食物,经常食有健肤润肤,防止皮肤粗糙,减肥的功效,赤小豆也有利尿,消肿,减肥的功效。南瓜和赤小豆搭配,有一定的健美,润肤作用,还对感冒,胃疼,咽喉痛,百日咳和癌症有较好疗效。

忌:

赤小豆 羊肝

赤小豆性味甘,咸而冷,能消肿、利水,利小便,解热毒,通乳汁:羊肚性温,味甘,具有益胃健脾,补虚祛损,涩汗止尿,增进食欲之作用。两者的性味和作用皆有所背,因此不宜一起吃。

赤小豆 羊肉

羊肉性大热,有补虚益气的作用,而赤小豆偏凉性,易使羊肉的温补作用降低,两者功能反之,因此不宜搭配一起吃。

赤小豆 盐

赤小豆不但是种粮食,还有一定的药物作用,能增进心脏功能,并且有利尿消肿的作用。然而赤小豆制品只能够做甜食,假如加上盐,其药物效用则会减半。

赤小豆 鲤鱼

赤小豆性味甘酸成冷,消水肿利小便,而鲤鱼亦能消肿、利水。两者同煮:利水作用更强。食疗方鲤鱼赤小豆汤主要针对患者来说,正常人不可以服用。

孕妇可以吃红小豆吗

孕妇可以吃赤小豆,但要注意不要过量。

赤小豆和红豆的区别


红豆与赤小豆是有区别的。赤豆也叫“红小豆”都不是“红豆”。

提醒:

应该注意与亦有“红豆”别名的“相思豆”相区别,后者产于广东,外形特征为半粒红半粒黑,吃后易中毒。赤小豆与相思子二者外形相似,均有“红豆”之别名。 相思子产于广东,外形特征是半粒红半粒黑,过去曾有误把相思子当做赤小豆服用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食用千万不可混淆。

红豆与赤小豆的区别之一

红豆, 个头稍大,呈圆柱状,表面为暗棕红色,就是常用来做豆沙的豆子, 有祛湿作用。赤小豆, 个头较小,呈细长形 有红有黑, 红如朱,黑如漆, 有毒。 有一副重要叫做瓜蒂散, 里面就是利用赤小豆的毒性来催吐的。

红豆与赤小豆的区别之二

赤小豆是一种可食的模样似黄豆的红色豆类食物。切忌与红豆相混。赤小豆含有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钙、铁等营养成分,有消脂减肥的功能。著名的药膳赤小豆鲤鱼汤,就使人在品尝美味佳肴中收到利尿消肿、减肥健美的效果。红豆红豆具有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等功能,可治疗小便不利、脾虚水肿、脚气等症。将红豆和鲤鱼煮汤食用,对水肿、脚气、小便困难等起食疗作用,还能治疗肝硬化、肝腹水,补体虚;红豆与冬瓜同煮后的汤汁是解全身水肿的食疗佳品;红豆与扁豆、薏苡仁同煮可治疗腹泻。另外,红豆还可与中药同用,如红豆配以连翘和当归煎汤,可治疗肝脓肿等。

红豆与赤小豆的区别之三

赤小豆是细长的,稍扁。煮完之后,红豆会变软,但是赤小豆即便泡过之后再煮,也煮不烂,吃着比较硬。赤小豆性质平和、味甘、酸,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干豆。在每100克的赤小豆中,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6克,钙67毫克,铁5.2毫克,还有磷,维生素B1、B2、烟酸以及皂草甙等营养物质。由于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质,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肿的作用,所以常吃赤小豆,可以清血、消除内脏疲劳,对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特别有益。此豆还有“久食瘦人”的说法,对老年性肥胖症,有一定的减肥效用。

红豆与赤小豆的区别之四

赤小豆做粥、做馅、做小吃皆宜。用赤小豆、粳米煮粥,不但利水消肿,而且可以健脾胃。而赤小豆冬瓜糖水,则是一道小朋友的健康甜汤,有驱暑健脾的功效。

赤小豆质地坚硬,难于煮烂,如果要与粳米同煲,则应该先把赤小豆煮烂后,才加入粳米。另外,赤小豆适合用适量的糖调味,但不宜放盐,否则不利水分的排出。 向几名中医师查询,他们说,赤小豆与红豆尽管长相不同种属却相同,同属豆科植物,性质和营养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强些,所以中医入药都用赤小豆,而红豆则只供一般食用。

赤小豆的做法大全

赤豆玉米薏仁粥


原料:玉米须50克,赤豆15克,薏苡仁30克。

做法:

(1)将玉米须加水适量先煎10分钟。

(2)赤小豆、薏苡仁洗净入锅,用旺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熬成稀粥。温服,每日1次。

功效:适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见体型胖大、倦怠、苔白腻。

赤小豆煲排骨

材料:赤小豆100g、排骨300g、食盐、清水

做法:将赤小豆和排骨分别洗净;置入沙锅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滚,约40分钟后,改文火再熬约2小时,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软为止;放入食盐即可食用。

功效:生津液,利小便,去湿气,还可以用赤小豆煲粥。健脾去湿采用淮山、扁豆也不错。清热利湿用薏米、土茯苓,薏米煲排骨,或新鲜土茯苓煲龟或蛇。回南天湿气重时容易风湿骨痛,吃点葛根对身痛、头痛也有辅助作用。

赤小豆无花果汤


材料:无花果200克,赤小豆150克,黑花生150克,黑玉米2棵,清水1500克。

做法:

(1)赤小豆、黑花生冲洗一下,用清水浸泡1个小时。

(2)加入黑玉米,加满约1500克的水,大锅煮开。

(3)转小火煮40~50分钟,赤小豆煮开裂,其他的材料就全熟了。

(4)加入无花果,大火煮10分钟。

(5)汤可以直接喝,也可以降温到80度时,加1勺蜂蜜来喝。

赤小豆鲫鱼汤

材料:赤小豆约90克,鲫鱼

做法:

(1)赤小豆用清水浸泡1夜充分泡发涨开;

(2)鲫鱼除去鱼鳞、鱼鳃和内脏,刮去鱼肚壁上的黑膜,冲洗干净后晾干鱼身表面;

(3)蒜头剥去外皮,陈皮用清水泡软,刮去白膜切成丝;

(4)锅烧热后倒入油,6成热后下姜片和鲫鱼[1];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8249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