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90g)
【方歌】理中白术与人参,干姜炙草四药亲。脾阳虚衰寒湿甚,腹满吐利脉迟沉。
【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霍乱;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
若脾胃虚寒,统摄失权,则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地清稀;若中阳不足,阴寒上乘而致胸阳不振,则可见胸痹心痛;脾阳不足,不能收摄津液,则可见病后多涎唾;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寒,生化无源,致经脉失养,土不荣木,则可见慢惊;食饮不节,损伤脾胃阳气,清浊相干,升降失常则致霍乱。法当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为君药。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为佐。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补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为佐使药。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理中丸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为用方要点。
2.临床加减 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慢性胃炎见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者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大便稀溏、排便次数多加肉豆蔻、诃子以温中涩肠止泻;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倦怠乏力明显者加黄芪。崩漏属阳虚失血者加附子、侧柏叶、仙鹤草、三七温阳止血,血止不留瘀。急性胃肠炎呕吐甚者,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心绞痛者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宽胸止痛。小儿多涎症加益智仁温中健脾摄唾;吐涎日久、纳差便溏者,加砂仁、鸡内金;兼虫积腹痛者,去甘草,加乌梅、使君子仁、花椒。
3.典型医案 患者,男,52岁。因“长期胃中嘈杂反酸发热,大便干结”就诊。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曾经不同中医调治,或泻下,或疏肝理气,效果均不理想。于2008年5月来诊。患者胃中嘈杂、反酸,进食生冷时胃中痛,大便不利,但干结不甚,服用滋补类药腹胀明显,服用泻下类药虽一时大便得利,但胃中疼痛、反酸加重,伴乏力,纳差,脉象细滑,舌瘦小,色淡红,苔白厚。给予理中汤:红参9g,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10g,加槟榔15g、木香9g、青皮9g。服用3剂即自觉胃中舒适,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当归15g、麦冬15g。继续服用10余剂后,诸症消失。[郭长江.陈树森运用理中汤治疗脾胃病经验.中国民间疗法,2018,26(6):54-55.]
【使用注意】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服药时饮热稀粥以助祛寒,并注意保暖。
【附方】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症见脘腹疼痛,下利清谷,恶心呕吐,畏寒肢冷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附子理中丸为理中丸加熟附子,脾肾双补,补火生土,且温中祛寒之力更强,适用于中焦虚寒较甚或兼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者;亦可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霍乱,吐利转筋者。
相关文章:
理中丸(汤)的组成,主治,方解,医案理中汤加味治疗元气不足导致的小儿厌食症理中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