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旦办公室的空调罢工,全身上下又粘又酸又臭,只有洗个澡才觉得能勉强接受自己!可同样是洗澡,有的人冲个五六分钟搞定,有的人却非要搓出一堆泥才觉得洗干净了,殊不知夏天洗澡也有健康讲究!
关于夏天洗澡的注意事项我们之前也讲到过:纠正夏天洗澡误区:究竟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
1、洗澡时犯一个错,湿气会越来越重
洗澡 淋浴有不少人洗澡时都习惯搓一搓,尤其是在大夏天里,总觉得搓泥越多越干净……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些灰白色的细长条澡泥主要来自于生理性污垢,是人体皮肤自然产生,分泌的代谢产物,包括老化脱落的细胞、汗液、皮脂等。
此外也有一定的外源性污垢,包括体表微生物、环境污物、各类化妆品或外用药物的残留,以颗粒状沉积在皮肤的表面。很多人洗澡觉得搓得越多越干净,但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过度用力清洁皮肤污垢,会破坏皮肤角质层。尤其在夏天,我们常常会开着风扇和空调,这时候,湿气就会“乘虚而入”。
所以,搓澡别太用力,也别太频繁,否则体内的湿气会越来越重,也会降低皮肤抵抗力以及诱发或加重皮肤病。
总之,搓澡讲究个适可而止,最好隔几天搓一次,温柔一点,以皮肤不发红、不疼为宜。
2、洗澡不擦干,既爱感冒又加重湿气
大夏天里,有些人洗澡后,图省事和凉快,要么草草擦身体,甚至擦都懒得擦,干脆风干……特别某些男士!
其实,洗澡后经常不擦干身体,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被感冒盯上。身体经常湿哒哒的,还容易被湿邪入侵,加重体内湿气。
而且,私处本来就比较潮湿,如果你不擦干,不就让病菌们有机可乘吗!
所以,别偷懒,洗完澡一定要擦干。
那么,不好的洗澡习惯会加重湿气,而好的习惯能够去除湿气。
3、想赶跑湿气,洗澡时多搓这3处!
01、腋窝
腋窝处有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
经常搓一搓,不仅排湿气,还能疏导心经郁火。
02、肘窝
肘窝外侧的曲池穴,都是人体关键“排污口”。
03、腘[guó]窝
腘窝中心的委中穴,也是人体的“排污口”。
方法:每周或隔周在肘窝、腘窝处连续揉搓5~10分钟。(打上沐浴露后再搓,这样能保护娇嫩的皮肤。老年人或孕妇以及其他行动不便人群请小心,谨防摔倒!)
4、这些时候最好别洗澡
但是不管天气怎么热,不管是凉水还是温水,这些时候最好别洗澡,想洗澡也忍着,否则易虚脱、晕厥!
01、满身大汗时
运动后、满身大汗时不要立即洗澡。要在心率恢复到平静状态后再洗澡,而且要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并经过充分的休息后再去洗澡,以免虚脱。其实我们在运动健身出汗后,这几件事不能马上做这篇文章就提到过。
02、喝酒后
酒精会抑制肝脏功能活动,阻碍糖原的释放。而洗澡时,人体内的葡萄糖消耗会增多。酒后洗澡,血糖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发生头晕、眼花、全身无力,严重时还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
03、饱餐后
饱餐后洗澡,全身皮肤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较多的血液流向体表,腹腔血液供应相对减少,会影响消化吸收,引起低血糖,甚至虚脱、昏倒。
04、劳动后
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后,均应休息片刻再洗澡,否则容易引起心脏、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发生昏厥。
05、发烧时
当人的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身体十分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06、血压低时
因为洗澡时水温较高,可使人的血管扩张,低血压的人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发生虚脱。
07、饥饿时
饥饿时洗澡,可能会因为低血糖而出现头晕、多汗、体力不支的情况。
总结提醒:
出汗多的季节,每天洗一次澡即可,最多也不要超过两次。
而为了保护皮肤油脂膜和有益菌群的完整,水温不宜太高,应与体温接近,一般以35-40℃的温水为宜,但最好也不要洗冷水澡。
洗澡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内,老人、小孩及心血管患者最多不超过20分钟。时间过长,会导致交感神经长时间兴奋,心跳和血压上升,导致心脏负担增大。
有没有在洗澡的时候从身上搓下过“泥”?这个现象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关于这些“泥”的秘密,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是什么?
你们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是在洗澡或者出汗后用力搓自己身体的时候会出现类似“泥”东西,知道那是什么吗?不知道也没有关系,看来文章之后你就会知道那是啥东西了。
【这“泥”是到底是什么?】
这“泥”的主要成分是皮屑、油脂、汗、灰尘。人体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作,帮助人体新陈代谢,代谢在体表的产物就是皮屑。人体是毒素都是通过脾胃代谢送出体内,排出很多的分泌物出来,就如油脂、汗水等。也可能是皮肤露在空其中吸附的灰尘。
往往哪些喜欢吃油腻、不运动的人搓出来的“泥”会多一些,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为何身体有那么“泥”?】
新陈代谢产生的皮屑和皮肤呼吸的分泌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即使每天洗澡将皮肤上附着的这些东西都搓干净了,第二天还会有新的覆盖上来,生生不息。
不管你动还是不动,出汗其实都在默默进行着,体温或是情绪上的轻微变化都有可能导致出汗,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能清晰感知罢了。特别是在睡眠的特定阶段,控制体温、心率等的自主神经可能会加速运转,进而使汗腺分泌汗水。
【搓“泥”需适当,不然会很容易被湿气入侵!】
人适量的搓一搓就好,但是不要把皮肤搓伤了,要是搓伤了很易被湿气入侵人体,可能导致各种不适应。为何这样说呢?往往人的体内变弱,身体的抵抗就弱了,这就给湿气侵袭的机会。被湿气缠身是很一件麻烦的事情!
往往她们都会有这些症状,她们早晨起床后人会出现疲倦、四肢无力、无精打采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而且这种情况时常湖出现,这就证明你体内湿气重,千万不要把湿气重不当回事,女性严重可能导致妇科病!
爱干净的伙伴最少每天都要洗一次澡,也有一些人甚至一天都会洗两遍澡,洗澡时总是喜欢搓身上,往往搓下来很多“泥”,很多人认为这是脏东西,但是其实并不是,因为不管你一天洗几次澡,都会或多或少的搓下来一些的,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泥呢?
我们人体的皮肤时刻都在代谢,角质层作为皮肤的最外层,可以起到保护、保湿皮肤的作用。皮肤中的角蛋白,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对吸收水分非常有效,使肌肤保持滋润、光滑的状态,而且还能够抵御各种微生物的侵袭。
洗澡时身上搓下来的东西
洗澡搓出的泥主要成分是皮屑、灰尘、汗液以及油脂等等,因为人身体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细胞在更新换代,而体表出现的代谢就是皮屑。
此外人体的毒素会通过脾胃代谢送出身体内,这些分泌物被排出身体外之后就是所谓的油脂以及汗水等等,此外裸露在外界的皮肤也会吸附灰尘,这也是“泥”的一部分。
其实我们在洗澡的时候,从身上搓下来的泥是一种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包含皮肤表皮脱落的上皮组织细胞角质层,皮脂腺分泌的皮脂以及空气中的灰尘和身上的汗液无机盐等等。
我们都知道只要是人活着,我们的身体内部就会进行着不间断的新陈代谢,体表的皮肤和毛孔都会呼吸,在呼吸的同时会排出多种分泌物,这些物质对于我们身体是无用的东西。
生活的灰尘
人生活在大环境中,裸露的皮肤沾染到了空气的微尘,就会形成我们在洗澡时所搓下来的泥,即便我们每天都在洗澡,把皮肤上附着的这些东西都洗干净了,第二天还会有新的覆盖上来,可谓是生生不息。
角质膜是皮肤的屏障保护膜之一,它的作用就是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皮肤的湿润,而且还能抵御各种微生物的侵袭,可见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我们过度的磋,会把我们皮肤上的这层角质层给破坏掉,直接导致我们的皮肤比较敏感,出现红血丝,而且还会加剧皮肤的干燥,甚至又发烧痒等症状,因此皮肤干燥引起的皮肤病变等。
哪些人群更加容易出泥
有些人每隔一两天搓澡都会有泥,但是有些人三四天也不会有太多,这是为何呢?
有数据显示,一些爱吃油腻食物同时又不喜欢运动的人群身体上的泥会更多一些,在平常生活中这类人群经常会感觉到身体沉重,也会有四肢无力的情况。但是越不想动,体内就会淤积更多湿气,长此以往湿气就会攻入脾脏,导致脾脏排除更多毒素,严重还可能会引起某些病症。
虽然说搓一搓会感觉到皮肤清爽,但是不可搓的太严重,否则很容易将皮肤搓伤,出现各种问题,还会导致湿气侵袭,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一般一周搓一次即可,可以适当去掉身上的皮屑、油脂等。
为何身体有那么多“泥”?新陈代谢产生的皮屑和皮肤呼吸的分泌物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即使每天洗澡将皮肤上附着的这些东西都搓干净了,第二天还会有新的覆盖上来,生生不息。
减少出泥,除湿是关键
多运动,运动可以缓解身体的压力,对于器官运作可以起到一定帮助,加快湿气排除身体的速度,同时还可以活化气血,增加身体的水分代谢。
调整饮食,健康的饮食才可以造就健康的身体,因为肠胃系统关系着营养以及水分代谢,想要去湿气,那么饮食上要清淡一些,要做到营养均衡,少吃油腻以及生冷食物。因为油腻和生冷食物会给肠胃增加负担,使湿越来越严重。
从洗澡搓出的泥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我们需要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如果身体“出泥”非常严重,那么则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如果有不利于健康的习惯一定要及时改正,毕竟万病始于湿,想要健康的身体首先要做好排湿工作。
破坏角质层、降低皮肤抵抗力,角质层是人体皮肤表面的第一道防线,可以抵御外界的微生物入侵,降低物理、化学物质的刺激,防止水分丢失过快。
但若是频繁洗澡或是过度搓泥是有害的,角质细胞从新生到脱落需要28天,过于频繁地去角质,皮肤代偿不及,会大大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且水分经皮肤外渗流失的速度至少增加10倍。如果是过敏人群,还会增加过敏的几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