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三伏,今年的立秋仍然是在闷热中度过的。
不过,虽然天气短期内还会很热,但立秋后的这股热不同于夏天。
除了一早一晚的凉风外,气候的逐渐干燥,也使肺脏变得脆弱。
大量临床数据发现,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它容易受内外因素损害,是秋季人体最易失守的防线。
肺“养不好”,麻烦不少
肺怕燥——干咳
立秋之后,气候逐渐转为干燥,易耗伤津液,故秋季常见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皮肤干裂等症。
肺怕寒——鼻炎
肺位于胸腔,经络与喉、鼻相连。寒邪最易经口鼻犯肺,使肺气不得发散,津液凝结,从而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反复之下可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引发慢性鼻炎。
肺怕热——咳喘
中医讲“肺为娇脏”,它既怕寒又怕热。肺受热后容易出现咳、喘(气管炎、肺炎)等症状,如果肺胃热盛还可能导致面部起痘、酒渣鼻等。
肺怕过度悲、忧——伤肺
悲伤和忧愁虽不同,但皆为负面情绪。《黄帝内经》说:“悲则气消”,“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说明过度悲哀或忧愁,最易损伤肺气,或导致肺气运行失常。
肺怕有害气体——肺癌
肺为“清虚之脏”,但雾霾、长期吸烟、二手烟不时伤害着它,导致肺泡内痰饮积滞,阻塞气道,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排出,让肺备受伤害,甚至诱发癌症
中医认为,人体会随着大自然的季节换变而产生变化,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是夏秋两季的交接点,天气由热转凉,阳气也由升发转向内敛。
《黄帝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即立秋之后,就要顺应阳气内敛这个特点来 养生 。
肺是比较娇嫩的脏器,喜润恶燥,不耐寒热。而且呼吸道系统是开放的,肺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所以很容易被秋燥所伤,会伤人阴津,使人感到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干咳少痰、声音嘶哑、便秘、小便少等。
中医有“肺主秋”说法,立秋后,就要开始注重养肺了。
多喝水,益肺
秋季气候干燥,使人体损失了大量的水分,所以,在秋天更要多喝水,每天至少要比其他季节多喝一杯以上的水。以保持体内津液充足,肺脏和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运动,养肺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增强体质。除了锻炼,也可以适度进行深呼吸,如腹式呼吸,以达到清肺的效果。
大笑,宣肺
中医有“常笑宣肺”的说法,所以秋季可以经常笑一笑,甚至大笑,使肺扩张。
白色食物,润肺
白色入肺,对滋养肺部有益。所以,立秋养肺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银耳等。
银耳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历代皇家贵族都将银耳看作“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的良药”。
中医认为,银耳有滋阴补肾、润肺、降火、生津止咳、强精、强心健脑、提神补血、补气等功能,尤其适合阴虚体质的人或阴虚火旺的病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银耳富含天然特性的胶质,加上它的滋阴作用,常吃可润肤养颜,并有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的功效。
银耳还含有粗纤维,能够减肥,非常适合女性和肥胖人士经常食用。另外,银耳对高血压、血管硬化、眼底出血、肺结核、咳嗽等病证也有良好的防治和调理效果。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药师审核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湿度降低,天气干燥,而肺喜润不喜燥,秋季没有 健康 养生 ,很容易对肺部造成损伤。中医认为,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而冬季养肾,肺部是人体器官中最娇贵的器官,尤其是中老年人,很容易在秋季伤了肺,而到了冬天就会出现一系列肺部疾病,所以,想要身体 健康 ,秋天一定要注意对肺部的保护。
1、深呼吸
经常进行深呼吸,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还能起到清肺的效果。深呼吸的动作比较简单,双臂打开,使胸部扩张,用腹部的力量带动呼吸,简单来说就是吸气憋肚子,呼气就鼓肚子,保持呼吸均匀,每天练习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这种深呼吸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增加肺活量,还能帮助肺部疾病患者的病情恢复。
2、多喝水
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秋季适量的补充水分,有助于保证肺部的滋润程度,但是要避免一次性大量的饮水,容易增加肾脏的负担,可以选择少量多次的方式,所以秋季要多喝温水。
3、多吃白色的食物
秋季可以多吃白色的食物,有助于保持肺部的 健康 。比如山药、百合、莲藕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
4、主动咳嗽
秋天要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睡觉之前,找到空气流通的地方主动咳嗽,可以清除肺部有害物质和呼吸道内垃圾,避免对肺部造成损伤。
5、做扩胸运动
每天坚持做扩胸运动,可以刺激肺部,避免胸腺出现萎缩,还能有助于补充身体缺失的阳气,经常做扩胸运动,还能有效的避免身体出现心脏病、乳腺癌或者其他胸部疾病,有助于身体 健康 。
初秋时节,容易出现很多疾病,只有正确的 养生 ,才能有助于身体更加 健康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想要肺部 健康 ,还可以日常坚持泡脚,去除体内的寒气,有效预防和缓解身体不适。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