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时间8月23日18时2分迎来“处暑”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气象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处暑是真的“出暑”了吗?
正式“入秋”还没到。我们按照往年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南方正式“入秋”要等到9月末至10月中,通常这个时候的温度才会稳定在22℃左右。
末伏结束,秋老虎来袭!处暑节气,我国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因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继续笼罩在晴热高温天气中。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时间有长有短,半个月至两个月不等,有时秋老虎来了去,去了又回头。当然,“秋老虎”来时,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自处暑节气之后,秋凉开始弥漫,秋风渐起,天地清明,风景宜人,正是时候外出感受外界美景和爽朗的天气的时候,新秋时的景色虽美,但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较大,降水少,气候干燥,也是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因此,人们在享受美好早秋游玩时也要注意做好自身的保健工作。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鬼谷子 处暑时节的养生小常识
处暑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身体健康,且在处暑时期处于秋夏交接之际,“秋燥”症状多发,许多在夏季潜伏的症状也会出现,所以这时应特别重视养生。下面我们就总结了几点处暑时节的养生小常识:
1.早睡早起防着凉
处暑过后,因为天气和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人都会出现“秋燥”“秋乏”。让我想起了一年四季都有困的理由:春困秋乏夏打盹。
应对这些症状,首先要改变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能够多睡1个小时;最好早睡早起,还可以适当的午睡,这有利于化解秋乏,午睡尤其适合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但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昨天我们还讲到不要睡懒觉,可以参见文章:细数睡懒觉的7大危害!看完后你还敢继续睡懒觉吗?不能睡懒觉,所以我们可以早睡早起,中午再适当午休。
处暑后,早晚温差增大,很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因此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预防早晚过凉、过寒,注意增添衣物防寒保暖,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应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并且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排出夏天残留在屋内的湿浊之气。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