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称:后溪穴
拼音:hou xi xue
所属经络: 小肠经
后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通督镇静,解痉止痛,祛邪截疟,解表祛热(根据其穴性,临床用于西医学中的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癫痫等)。
后溪归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手太阳小肠经脉气所注之“输穴”,在五行中属木,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具有舒筋通络、清热截疟、通督镇静的作用:可用于头项强痛、腰背痛、痉挛性疾病、拙搐性疾病、疟疾等病。
本穴首见于《灵枢•本输》。“后”,指小指本节后,“溪”,指小水沟也。本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凹陷处,当握拳时,穴处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渠,故名“后溪”。
《金鉴》中说:“盗汗后,溪穴先砭。”后溪穴是一个很有用处的人体穴位,它位于小肠经上,是人体奇经八脉的交会穴,与督脉相通,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在中医的临床上,不管是人体颈椎出了问题,还是腰椎出了问题,或者眼睛出了问题,在治疗的时候都会用到这个穴位。
(1)后溪有通督镇静之效。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脉“上额交颠上,入络脑”,故本穴有极强的镇静安神之效。《拦江赋》载后溪治督脉病。”故本穴可治疗神志类疾病。用于抑郁症、癔症、躁狂症、癫痫、疟疾、角弓反张、惊风、痉挛等病的治疗,是治疗神志病、止痉的要穴。临床操作时宜透向劳宫,加强镇静安神的功效。
(2)后溪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常用要穴。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手太阳经脉在肩背部广泛循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因此在古代本经脉被称为“肩脉”,是治疗颈肩痛之要穴。根据这一特性,后人将其运用总结为“头项后溪取”之用。又根据手足太阳为同名经,同名经同气相求,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根据以上循行原理,足太阳、督脉循行于腰背部,故用后溪可治疗一切腰背之疾。腰背为督脉及膀胱经脉所行,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针之本穴,能使气至病所,行气血而通经络,即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通调手足太阳经脉及督脉之气血。尤其对急性腰扭伤作用特效,在针刺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3)后溪能治疗头面五官疾病。手太阳小肠经在面部广泛分布,“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別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根据经脉所行之用,对面部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面瘫、三叉神经痛、面痉挛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后溪是手太阳之输,“输主体重节痛”,故对疼痛有效;后溪又通督脉,督脉有镇静之效,所以就有镇定止痛之功,当治疗痉挛性疾病时,后溪透劳宫其效更加显著。
(4)后溪有清湿热的作用。本穴是小肠经腧穴,用之可有清利小肠湿热的作用,小肠为分水之官,故能祛湿。临床可用于黄疸、小便赤涩、疥疮等。
(5)后溪有解表清热的作用。太阳主表主开,故后溪有清热、宣阳、解表的功能,临床对扁桃体炎、鼻衄、角膜炎、麦粒肿、耳鸣、耳聋、盗汗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疟疾 黄疸 头项强痛 腰背痛 手指及肘臂挛痛
(1)颈肩腰腿痛:落枕,颈椎病,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手指及肘臂挛急。
(2)头面五官疾病:头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耳聋,目赤肿痛,麦粒肿,角膜炎,鼻衄,扁挑体炎。
(3)镇静安神:癫狂痫,癔症。
(4)其他:如盗汗,疟疾,疥疮,荨麻疹,痔疮等多种杂症。
属小肠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手掌尺侧,微微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伸臂屈肘对头,上臂与下臂约呈45°角,轻握拳,手掌感情线之尾端在小指下侧边凸起如一火山口状处即是该穴。
用大拇指指甲掐按穴位,有胀酸感。每次掐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落枕丨配伍穴位:肩井穴、肩穴、后溪穴
疾病概述:落枕或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落枕的常见发病经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这说明病起于睡眠之后,与睡枕及睡眠姿势有密切关系。
按摩顺序与技法:施术者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4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4遍,然后按压手部的后溪穴3分钟。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急腰扭伤丨配伍穴位:人中穴、后溪穴
耳聋丨配伍穴位:听宫穴、下关穴、太冲穴、后溪穴
(1)后溪配水沟治疗急性腰扭伤。
(2)后溪配列缺治疗颈项强痛。
(3)后溪配天柱、肩髃、曲池治疗肩周炎。
(4)后溪配阳陵泉治疗腰痛。
(5)后溪配大椎、间使治疗疟疾。
(6)后溪配环跳、阳陵泉治疗下肢痿痹。
(7)后溪配神门、大椎、鸠尾治疗癫狂痫。
(8)后溪配天柱、大抒治疗颈项强痛。
(9)后溪配阴郄治疗盗汗。
(10)后溪配劳宫镇静安神。
后溪取穴时应微握拳,针刺后尽量保持原姿势,起针时也应保持针刺时姿势,以免引起疼痛。一般不向外斜刺。
(1)《针灸甲乙经》卷七:振寒寒热,肩臑肘臂痛,头不可顾,烦满,身热恶寒,目赤痛,眦烂,生翳膜,暴痛,鼽衄,发聋,臂重痛,肘挛,痂疥,胸满引臑,泣出而惊,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
(2)《针灸大成》卷五: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癫痫,头疼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卷六:主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冋顾,癫疾,臂肘挛急,痂疥。
(3)《针方六集》卷五:小肠疝痛,五痫,癫狂不识前后,痂疥。
(4)《圣惠方》:肘臂腕重难屈伸,五指尽痛,不可掣也。
(5)《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6)《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7)《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后溪、环跳,腿痛刺而即轻;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
(8)《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9)《肘后歌》:胁肋腿痛后溪妙。
(10)《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瘥。
(11)《医宗金鉴》:后溪能治诸疟疾,能令癫痫渐渐轻
(12)《八脉交会穴歌》:后溪督脉内眦颈,中脉阳跷络亦通。
(13)《玉龙赋》:时疫痎疟寻后溪。
(14)《八法手诀歌》:后溪前上外肩背,列缺针时脉气通。
(15)《针灸聚英》:若患脉象洪浮,面色赤红,口干爱笑,为小肠病。如果患者身体沉重,全身关节疼痛,刺后溪可愈。
(16)《窦太师针经》:治五痫病,癫狂不识尊卑。
(17)《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头项强宜后溪而安然,应在承浆。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应在鸠尾。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