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称:太溪穴
拼音:tai xi xue
所属经络: 肾经
太溪穴的准确位置图
益肾补虚,滋阴降火,调经利湿(根据其穴性,临床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腰酸腰痛、耳鸣耳聋、遗精、早泄、不孕不育、失眠及肾脏有关的疾病)。
太溪归属足少阴肾经,为肾脏元气所过和留止于足少阴经之原穴,肾经经气所注之输穴,五行中属土。具有补肾调经、滋阴降火、调经利湿、安神开窍的作用。是治疗一切肾虚精亏所致诸疾之常州要穴。
太溪首见于《灵枢•本输》。“太”,指大的意思;“溪”,指山间的流水。该穴名意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言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至此聚流而成太溪之意,故名“太溪”,別名“吕细”。
太溪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具有“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经穴解》中也说:“穴名太溪者,肾为人身之水,自浦泉发源;尚未见动之形,溜于然谷,亦未见动之形,至此而有动脉可见。溪乃水流之处,有动脉则水之形见,故曰太溪。”
(1)太溪是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病之常用穴。本穴为肾经之原穴,是肾经元气输注之穴,肾为“先天之本”,生殖发育之源。所以用于与肾有关的胎、产、经、带、精等病症,如遗精、阳痿、早泄、带下、崩漏、经闭、不孕症、不育等病,常用本穴为治疗的主穴。
(2)太溪是调理肾气虚损之首选穴。本穴是肾脏原气所过和留止足少阴经之原穴,是肾之经气所聚之处,用之能补阳,也能滋阴,无论肾阴亏耗、还是肾阳虚衰的病症,用太溪可滋阴壮阳。用本穴可治疗一切肾气亏虚所致的相关病症,如因肾气虚损所致的头晕、耳鸣、牙痛、腰酸、腰痛、足跟痛等症皆能治疗。如笔者曾治一患者,男性,57岁,牙痛月余,曾数次治疗未见疗效。患者时有隐隐牙痛,疼痛波及多个牙齿,当咀嚼时疼痛加剧,感牙齿松动,并时有耳鸣、腰酸之症状,舌质淡,苔略黄,脉沉细。取之太溪、液门治疗3次而愈。用太溪治疗牙痛自古有记载,如《景岳全书》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肾虚牙痛可补太溪。”《通玄指要赋》言“牙齿痛,吕细堪治”。此处也举一例针灸名家医案。黄某,女,68岁,1987年10月26日初诊。主诉:牙龈疼痛半个月。现病史:患者牙龈疼痛半个月,每在午后及劳累后加重。检查:无龋齿,牙龈无红肿,舌尖红无苔,脉细数。诊断:牙痛(阴虚火旺)。治疗:滋阴补肾、降火止痛。治疗:太溪,针3次,疼痛消失(本病案摘录于《针灸名家医案解读•陈作霖验案》)。《景岳全书》中治疗原理是根据齿为骨之余而辨证,肾主骨,牙齿松动、脱落及小儿齿迟等,多与肾精不足有关,所以用太溪就可以治疗。所举案例是根据肾阴不足,阳气必胜之理。肾阴不足,抑止、宁静、凉润等功能减退,则致脏腑机能虚性亢奋,新陈代谢相对加快。产热相对增多,发为虚热性病证。针刺太溪滋趴而热退,故疼痛而愈。
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气的肾衰密切相关。故《灵枢•脉度》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人到年老,由于肾精及肾气衰少,则往往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的现象,在临床上所见的耳鸣耳聋多是因肾气亏虚为内因而致,所以也常以补肾气而用。现例举张世杰老师在《古法针刺举隅》所治一病案,以品味其中之奥妙。
田某某,女,55岁。患原发性高血压20年,服药少效。近2年来,听力日益减退,迄来诊之日,已完全失聪。耳鼻喉科检查,除双耳鼓膜略凹陷外,余无异常。脉浮弦沉弱,舌质淡红,苔薄白。患者乃肾气不充所至耳无所闻,为之调肾以治,针双太溪,得气有如鱼吞钩,病立已。
一般肾气亏虚患者多在太溪处呈现明显的凹陷或触之较为松软,这早已被众多的临床医家所证实,通过临床观察,确实如此,病情越重者表现的越明碰。
(3)太溪也能治疗神志病。本穴归属足少阴肾经,肾主水,心主神明属火,故能治疗心肾不交之神志病,临床可用于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水火不济之症。
(4)太溪是治疗哮喘的要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虚则气不摄纳,肺虚则气无所主,故取太溪治疗肺肾俱虚之哮喘。肾主纳气,可摄纳肺吸人之清气而调节呼吸。又肾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为“先天之本”,用本穴治疗哮喘是从根从本而治,所以因肾虚所致的咳嗽、哮喘、支气管炎均可治疗。
(5)太溪其他方面的治疗作用。本穴临床还常用于消渴、盗汗、咳血、大便难、小便频数等诸多疾病,这些疾病多为肾之封藏功能失权所致。《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如果肾气虚衰,闭藏功能就会减退,导致肾失封藏。本穴是肾的原穴,故能有效的调理肾失职之功所致的上述诸症。本穴所治范围甚广,凡是因肾气亏虚所致诸疾皆能治疗。
月经不调 肾炎 膀胱炎 遗尿 遗精 阳痿
(1)妇科病: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不孕症。
(2)男科病:阳痿,早泄,遗精,不育。
(3)泌尿系统疾患:小便频数,前列腺疾病,遗尿,便秘。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咳血,气喘,咽喉肿痛。
(5)神志病症:失眠,健忘,多梦,注意力不集中。
(6)五官疾病:耳鸣,耳聋,牙痛,咽干,鼻出血。
(7)运动系统疾病:足跟痛,足踝肿痛,四肢厥冷,手脚无力,腰酸,腰痛。
属足肾经经脉的穴道,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和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直刺0.5~1寸,可灸
抬一足置于另腿膝盖上。用另一手轻握,四指置放脚背,弯曲大拇指按压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足跟骨筋腿之间的凹 陷处。
四指放在脚背上,大栂指弯曲,从上往下刮按。左右脚上的穴位,每天早晚各刮按1〜3分钟。
治疗功用:清热滋阴,益肾强腰。
尿道炎丨配伍穴位:肓俞穴、复溜穴、太溪穴
疾病概述:尿道炎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非特异性尿道炎和淋菌性尿道炎,后两种临床表现类似,必须根据病史和细菌学检査加以鉴别。
按摩顺序与技法:首先按摩肓俞穴3分钟,接着按摩复溜穴和太溪穴各3分钟。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小儿遗尿丨配伍穴位:气海穴、关元穴、少府穴、太溪穴、三阴交穴
脚踝疼痛丨配伍穴位:解溪穴、昆仑穴、太溪穴
(1)太溪配神门、心俞、三阴交治疗心贤不交所致的失眠。
(2)太溪配尺泽、孔最治疗咳血。
(3)太溪配气海、三阴交、志室治疗遗精、早泄。
(4)太溪配昆仑治疗足跟痛。
(5)太溪配中府、肺俞、关元治疗慢性气喘。
(6)太溪配肾俞治疗老年性耳聋耳鸣。
(7)太溪配肾俞、志室治疗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8)太溪配少泽治疗咽喉炎,牙痛。
(9)太溪配复溜、列缺、合谷治疗咳嗽吐血。
太溪下面有胫神经,针刺时应当注意避开,速度宜缓慢,防止伤及神经。
(1)《针灸甲乙经》卷七: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羡下,心痛如锥针刺,太溪主之;足少阴疟,令人呕吐甚,多寒少热3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取太溪。
(2)《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癥瘕,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
(3)《针灸大成》卷六:主久疟咳逆,心痛如锥刺,心脉沉,手足寒至节……大便难,咽肿唾血,痃癖寒热,咳嗽不嗜食,腹胁痛,瘦脊,伤寒手足厥冷。
(4)《医学纲目》:牙痛牙槽,取太溪灸之。
(5)《通玄指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
(6)《百症赋》:寒疟兮,商阳、太溪验。
(7)《肘后歌》: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用意求,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
(8)《景岳全书》:肾虚牙痛可补太溪。
(9)《玉龙歌》:肿红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
(10)《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脸黑嗜卧不欲良,目不明兮发热狂,腰痛足疼步难履,若人捕获难躲藏,心胆战兢气不足,更兼胸结与身黄,若欲除之无更法,太溪飞扬取最良。
(11)《杂病穴法歌》:两足酸麻补太溪。
(12)《玉龙赋》: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迍。
(13)《医学入门•治病要穴》:太溪,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妇人水蛊。
(14)《素问•刺疟论第三十六》: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指委中穴)少阴(指太溪穴)。
(15)《针灸聚英》:如患者脉象沉迟,逆气,小腹聚急疼痛,泻下后重,足胫部寒而厥逆,下腹部有胀气,痛有定处,为肾病;如全身关节疼痛不适,刺太溪可将其治愈。
(16)《医宗金鉴》: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老不称情,妇人水蛊胸胁满,金针刺后自安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